COACHING

15 Minutes with Hang
Ep41
眼不见为净,请屏蔽我的朋友圈
Hello大家好,我是赵航,欢迎来到我的podcast “15 minutes with Hang”。作为一名专业的人生教练,我专注于个人成长,内在探索。如果你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好奇,想更深刻地了解自己,并且通过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,那么我们一起踏上这个神奇的旅途吧。
大家好,欢迎来到这期的podcast。最近两周多伦多给我的感觉就是winter is coming。这个感觉让我太难受了。这两周一直阴雨连绵,温度骤降,不光如此,太阳上班的时间也越来越少。
上个周日下了一天的雨,又想出门也出不去,天气又冷,所以就只能在家呆着。本来计划好要做podcast,但整个人的状态似乎都在飘。写了写提纲就写不下去了,开始刷手机,想找朋友说话,朋友似乎在忙,也只能作罢,所以整个人的感觉都是怪怪的,能感觉到一些奇怪的energy在身体里,但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去把它们释放出来。然后忽然间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油然而生,觉得冬天就这样来了,然后想象着多伦多的寒冬,想象着那风,那雪,光秃秃的树,死寂的城市,整个人就都不好了。然后自己就像神经病一样开始去搜。多伦多之后几个月日出和日落的时间。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几个小时之后,强迫自己坐下来去做一些事情,写了提纲,录了 podcast,慢慢地剪辑了一些,然后自己似乎就平静下来。
然后就在当天晚上特别有意思的是,在美国的一个朋友忽然间给我发了一条消息,说自己最近特别没有动力,过不了多久自己就要有一个考试,一个资格证书的认证,需要花时间去学习,但是自己却一直没有行动,拖拖拉拉,她想问我怎么才能给自己打打鸡血。我就跟她聊了聊,问问她怎么回事儿,需要什么,也给了她一些tips and tricks,怎么才能帮自己恢复恢复。然后我跟她说,有的时候这样,可能莫名其妙的,比如换季,比如阴雨,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导致我们的心情就是不好。我今天也特别丧,一点儿动力都没有。结果后来她给我回消息说,当听我说我今天也特别丧的时候,她觉得如释重负。她觉得我每天似乎都是像打了鸡血一样,充满了斗志,非常的阳光,乐观向上,没有任何的烦心事儿。
我问她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?她说因为你在朋友圈里面po的东西全都是这样的。我当时特别的诧异,我说我们都是人啊,it is so normal to have good days and bad days,作为人我们就会有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时候,就会有所谓的打了鸡血,也会有非常丧的时候,这都是正常的起落。
然后这件事情就过去了。但是她当时给我发的这几句话,对我触动还蛮大的,一个是让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没有动力,或者是自己觉得很丧,这件事情已经够让我们难受的了。但另外一方面让我们更难受的是我们觉得只有自己是这样的,我们觉得其他的人,朋友,都每天动力满满,都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,都非常的阳光,非常的乐观,而这种比较给我们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压力,让我们觉得不如,让我们觉得not enough。而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自己的时候,当我们意识到可能别人也在丧的时候,似乎这种压力就会减小。
而另外一点让我去反思关于社交媒体,关于朋友圈,Instagram,Facebook这些社交媒体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?我觉得最初的intention,最初的意图,其实是希望我们可以去分享自己的生活,可以更好地和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去建立连接,我们觉得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一种意愿是被保留的,是被保持的,但是当我们去看看自己的朋友圈,我不知道你们的朋友圈是什么样,我去回想了一下,一般我的朋友圈里面大家都在po什么?其实po的最多的就是美食美景,去哪玩了,去哪吃饭了,去参加了什么活动,去做了什么开心的事情,这些占据了我朋友圈,我想说80%的内容。然后就是一些广告,不管是去宣传自己的business也好,去推一些课程也好,或者是自己上了一些觉得有意义有收获的东西,想要分享给大家的也好。然后有的人会时不时的转载一些文章,觉得有共鸣,分享给周围的人。还有一些抱怨,一些吐槽,不管是生活中的一些倒霉的事情,或者是自己看不惯的人看不惯的事儿。我现在似乎还不能想到除了这几个category以外,我的朋友圈里一般还能看到什么。
我觉得这也大概就是我发朋友圈的一个模式,去分享我的生活,去分享我的观点,同时我也想去记录我的生活,我会发美食,我会发美景,我会发我和朋友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开心的时光。不光想发这些照片,我想记录一下我那一刻的感受和心情。我会去宣传我的business,我会去发客户给我的好评。同时我也会发在做coaching的过程中,自己的成长,自己的反思,心得和体会。但是其实所有的这些都太有局限性了,因为每天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?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朋友圈的东西和你每天花时间在做的事情,这两者的区别有多么的大,因为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在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平常,甚至是平庸,甚至有些无聊。我有自己的routine,我会早上起来去锻炼,我会做饭吃饭,我会去工作,休息,出去溜达,听音乐,听podcast,和我老公聊天,和我朋友聊天,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这些你都要想去分享,或者值得去分享。所以最终出现在朋友圈上的东西,变成了一些在生活中的闪光点,甚至是那些所谓的高光时刻。哪怕有人去抱怨,有人去吐槽,其实都是因为we are so entitled,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去吐槽,不管是吐槽别人还是吐槽自己。而又因为这是一个公开的空间,别人可以看到,可以喜欢,可以评论,在潜意识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一种偶像包袱。我们可能会去挑照片,甚至会去p图。我们在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seeking for approval,在追求这种别人对我们的喜欢。
我们在制造这种社交媒体上的素材以外,我们也在consume。我不知道大家刷朋友圈的目的是什么,我觉得一部分我确实想知道朋友最近过得怎么样,但大多数时候刷朋友圈我只是真的无聊,我不想用脑子,我累了,但同时我好像似乎不能闲着,我就顺手刷了刷朋友圈,点点赞,留留言,然后时间就这么过去了。有的时候是无意识的,有的时候我会catch myself,让自己停下来。但是当你在consume,当你在花时间看这些东西的时候,你就会去比较,你就会在无意中去评论别人的身材、长相、景色,他们的朋友。
“诶呀,又瘦了。“
“景美人也美。”
“你们好开心啊。”
我的朋友圈中经常有这样的评价,我觉得朋友都是出于真心的,但是在无形之中,我们就是在会去看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的差别。我们忘记了,这只是他们生活中的高光,他们的highlight。我们忘记了他们生活中最平常最平庸的一面,忘记了他们生活中可能也有伤心、难过、愤怒、悔恨,也有各种各样的挑战,只是他们不想公开的告诉我们而已。
我们想通过社交媒体去更好地了解一个人,去更知道他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的,去和他们建立更深度的连接,但是其实这是一件多么不真实甚至不现实的事情。
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了解一个人呢?我觉得是通过语言,通过经历。我们会去分享自己的过去,自己对未来的构想,我们会去分享我们的想法,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,我们的感受。同时我们会去经历,我们一起去一些地方,一起做一些事情,一起走过一段路。我们感受别人的presence,感受别人的demeanor,他们的言行举止,他们说的话,他们做的事。有的时候有一些东西是他们说出来的,有些东西是我们在字里行间在言行举止中猜出来的。然后我们就觉得我们对这个人有了一个印象,有了一个感受,通过不断的了解,他们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,我们越来越了解他们。
然而哪怕在现实生活中,又有谁能说我们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呢?因为我们了解这个人的场合、时间、地点、渠道是这么的有限。现在回想原来在学校的时光,非常的神奇,因为那个时候真的是那么的单纯,不光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学校在学习,那也是我们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生活的目的。我们和那些同学有太多的shared experience together,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简单。然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,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去做决定,我们步入社会之后,生活变得复杂,我们想法变得很多,我们很难和任何一个人有太多的shared experience。哪怕是你的同事,你们一起工作,你在事业之外又有朋友、生活、家人、感情、娱乐。而vice versa,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共同的经历,他们也无法感受到在工作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。
即使是我们觉得自己全方位的了解了一个人,但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,我们都会因为自己的一些经历,自己看的书,自己和别人的交流,自己的一些想法,而不停的在改变,没有什么人能每时每刻都告诉你他这一刻的新的updates。所以了解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件如此难的事儿,又何况是在社交媒体上呢。
之前我一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的朋友圈简直是太正能量了,每次看到都让我觉得 my life sucks,让我觉得自己过得太糟了。我说你赶紧把我屏蔽吧,虽然话说起来好像我在开玩笑,但我真的是这么想的,如果我们不能停止比较,如果我们在看社交媒体,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太多负面的情绪,我们要做的可能是去保护自己。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去记起在发朋友圈的人,他们也有可能在经历其他的一些事情,只是他们没有发出来而已。
之前我的一个coach朋友说过一句话,there is always pain in the room。他说当你走进一个房间中,这个房间中就会有悲伤,就会有痛苦。听上去非常的负面或者是压抑,但我在这一行做的越久,我越觉得这句话的真实。我接触的客户很多是公司的高管,但和他们的交谈中,每一次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。他们有亲人在离去,他们有自己的身体在越来越差,他们有为自己的孩子的mental health而感到担心,他们在经历感情上的波折,事业上的变动,所有的这些你都无法从他们光鲜亮丽的表面,从他们公司高管的title中而得到。
所以可能there is always pay in the room。我想说的是每个人在这里都不孤单,哪怕你没有看到所谓的痛苦的存在。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去原谅自己,去体谅别人,知道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东西的局限性,而每一个人都是这么的立体,这么的多面。也许当我们时不时的可以提醒自己这些的时候,我们会活得更轻松一点,更自在,更自我一点。
好了,就到这里吧。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,想要通过节目的形式让我帮你得到一些解答,欢迎给我发邮件,我会之后和你联系。我们下期见。
我相信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,如果我们可以把内在的探索转化为行动,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。感谢大家的收听。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,欢迎点赞,评论,并分享给身边的一个朋友。Have a nice day!